时间:2025-08-22 14:40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2556   

8月18日,在江苏常熟正力新能总部,两架涂装着正力新能品牌标志的固定翼双座载人飞机,出现在公司大厦前的广场上。当天,正力新能宣布量产交付获得适航认证的动力电池系统。这款名为RX1E的电动固定翼飞机,由新能源航空器制造商零重力飞机工业(全称: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主导生产,动力电池系统则由正力新能独家供应。

向航空飞机量产交付电池系统,正力新能源在动力电池行业中首开先河。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兴起,电动化、智能化的航空器受到追捧。不少动力电池厂商也都看到了这一赛道的前景,计划将电池应用到航空飞机上。正力新能则通过量产交付获得适航认证的电池系统,宣告“先行一步”。

正力新能成立于2019年,是动力电池行业中的“新人”,但为什么其能够提前抢占航空电动化的风口?正力新能总裁陈继程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提到,公司在2023年就规划了“海陆空”战略,即从陆地上的新能源汽车、天空中的飞机、海面上的船舶等场景中,全场景挖掘动力电池的使用机会。经过提前布局和不断的技术验证,正力新能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相较于人们熟知的新能源汽车,电动航空的技术门槛更高。正力新能首席科学家江柯成说:“新能源汽车电池当前的顶点,只是航空动力电池的起点。”据他介绍,正力新能的航空电池,具备“三高一快”的技术实力,可适配多规格航空器。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预计将带来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对正力新能而言,将动力电池系统搭载至航空器上,既是一次对自身技术和品质的验证,也有利于打造“高端制造”的品牌标签。

当前,国内大多数动力电池厂商都将新能源汽车、储能作为主要的终端应用领域。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愈发严重,动力电池厂商被迫寻找新的增长点,航空电动化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口。

航空电动化的机遇

正如在汽车领域发生的故事一样,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传统燃油车则面临被取代的危机。航空器的新能源化也被视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近两年低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这一万亿级的大产业已经催生了多种航空器,如固定翼/旋翼通用飞机、eVTOL等,这些机型在农林牧渔特种作业、物流、文旅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也日渐变成现实。

但就航空器的动力而言,清洁绿色的动力系统还处于早期萌芽阶段。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将电池驱动的飞机做到量产水平的企业寥寥无几。但众多的中国创业公司已经在路上,它们的目标是打造100%自主国产的电动化飞机。

此次与正力新能达成动力电池供应合作的零重力飞机工业就是这样一家创业公司。零重力飞机工业开发的RX1E电动固定翼飞机,是中国首款双座电动固定翼飞机,其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已安全飞行超25000小时。

“我们之所以选择与正力新能合作,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正力新能在电池技术上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方面非常优秀,在技术上完全满足了我们航空动力电池的要求。其次,正力新能高度重视与我们的电动航空器合作,从产业合作角度来讲,我们是正力新能电池的应用方,他们重视我们的应用场景。这两点结合,让我们坚定地选择了正力新能。”零重力飞机工业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石红表示。

正力新能的另一个合作伙伴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其开发的RX4E飞机,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四座电动飞机。该研究院自2011年以来已经研制了超过10款新能源通用飞机,其中四款电动飞机取得了型号合格证,累计飞行已达2.7万小时。

在当天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上,正力新能与上述两家合作伙伴分别签约,为它们后续更多的新能源航空器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方案,包括固定翼、旋翼飞机及eVTOL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辽宁通航研究院院长张庆新表示:“正力新能研发的航空动力电池以其卓越的能量密度、更长寿命和高安全性,为RX1E-A电动飞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这一成果的实现,离不开正力新能团队在电池材料、热管理、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也离不开各方在技术融合、系统集成上的紧密合作。”

适航认证的高门槛

将动力电池应用于飞机,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虽然不少国内头部动力电池厂商都开始布局航空电池,但大多数企业的进度仍处在技术验证阶段。

判断航空动力电池技术是否成熟的“金标准”,是能否获得适航取证。要获得适航取证,需通过民航局对产品设计、生产体系、质量控制等全环节的严格审查,取证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正力新能过去几年通过“技术验证—小批量试产供应—适航认证”等模式,不断验证和优化产品设计和性能,逐步满足了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对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正力新能总裁陈继程与零重力飞机工业负责人石红共同为“航空动力电池适航证书”揭幕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们的电池经过民航局的专家长时间参与整个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满足了航空级电池的安全的要求,它必须要达到DO311的认证,这个是产品的。产品认证之前,还需要积累。我们也是全行业第一家获得了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一个是体系认证,一个是产品认证,这两个缺一不可。此外,还要与飞机一起进行漫长的取证上证的过程,我们完成了取证,所以今天才能举办这样的一个活动。”陈继程说。

2023年5月,正力新能率先在行业中建立了航空电池的技术标准,其取名为“三高一快”飞行器电池,即具备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快充的特征。该电池在圆柱形态下能量密度超320Wh/kg,支持20%低电量时12C高倍率放电,可15分钟内充满80%电量,达到ppb级航空安全标准。

从能量密度看,目前车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在250Wh/kg以内,而航空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则要超过300wh/kg,到2030年还将进一步提高到500wh/kg,这需要电池企业从材料和工艺方面持续探索。在功率方面,车用电池的功率峰值一般是5C,而航空供电池的峰值大于12C,且12C的要求是在电量仅剩20%的情况下也要大于12C。

“快充这一点和商用电动航空的运营特点息息相关。因为电动航空目前以运营性质为主,而且前期投资比较大,所以对于飞行器的运营效率要求极高,是肯定不希望出现飞机等着充电这种情况,所以对于充电速度的要求非常高。”江柯成表示。

按照“三高一快”的技术开发思路,正力新能在2025年迭代推出了第二代“三高一快”航空动力电池,采用了双重半固态技术,性能进一步进化,可适配固定翼、符合翼、多旋翼、倾转旋翼等不同构型的电动飞机。

对于安全性问题,江柯成称:“电动飞机要求电池系统极致安全,但高能量化学体系释放热量更大、更猛烈。车用动力电池允许的失效概率为百万分之一,而正力新能航空电池安全失效概率低于十亿分之一。电池包内任意位置,即使2颗相邻电芯同时失效时,电池系统仍不会发生热蔓延。”

后来者的突进

2024年,正力新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9.85GWh,市场占比1.8%,位列全国第九名。根据其港股上市公司正力新能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98亿元至2.43亿元,实现同比扭亏为盈。从默默无闻到行业前十,正力新能的发展速度一直受人关注。

实际上,正力新能走到今天并非偶然。早在2013年,其就已经从事动力电池行业,当时常熟新中源投资与丰田汽车合资成立了新中源丰田,而常熟新中源投资、正力投资是目前正力新能的股东之一。新中源丰田负责为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型提供电池,正力新能董事长曹芳同时担任该公司董事长。截至目前,新中源丰田已经供应了300万台混动汽车电池。

在2016年前后,依托为丰田供应电池的经验,正力投资还为蔚来等新造车企业供应过电池包,而后又通过收购塔菲尔电池等操作,正力新能正式成为一家动力电池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曹芳与陈继程两人均出身于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福耀玻璃。这一零部件行业背景,为正力新能带来了不菲的整车企业资源。据经济观察报了解,正力新能当前合作的整车企业一部分来自跨国企业,如大众、丰田、通用,一部分来自国内大企业,如一汽、上汽、广汽,另外还有零跑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企业。

“为什么我们的客户群排名比别人高?我认为跟做汽车零部件有关系。我们是彼此成就的合作关系。”陈继程表示。

虽然正力新能正式成立的时间仅有六年,但陈继程认为,后来者有后来者的优势。“区别于其他电池企业的分布式布局,近年来我们把分布在其他省市的企业逐步搬迁到常熟,形成了以常熟为中心的研发制造运营一体化的体系,不仅提升了公司效率,而且这种集中式模式正在成为正力独特的竞争优势。”他说。

其次,正力新能由于大部分产线是自2021年装的新产品,因此生产效率更高,避免了其他同行为了升级产线、提升效率而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

然而,由于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竞争激烈,动力电池厂商普遍陷入“内卷”当中。为了寻求新业务,动力电池厂商开始尝试多种新业务,例如进入两轮车、航空器领域。

陈继程认为,相较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航空领域对电池性能的敏感度高,而对成本相对不敏感,因此进入航空电池更有利于打造差异化优势,帮助企业树立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护城河”。

“海陆空”战略

正力新能判断,随着低空经济的深入发展,空管政策将逐步放宽,各方面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电动航空将能够为动力电池行业带来约百亿的新增市场。

“航空级电池的发展实际上是受益于车规级电池的,但航空电池涉及更多的潜在安全边界,在航空级电池上的技术也可以给到车规级,两者将相辅相成,相互融合。”陈继程表示。

正力新能之所以能够在航空电池方面先下一城,与其“海陆空”战略有关。陈继程提到,过去十年,电动化在交通领域已全面突破——从汽车到船舶,从陆地到海洋,一座座碳排放堡垒被逐一攻克,当下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碳堡垒就是燃油航空。仅占全球交通运输量3%的航空业,贡献了超过12%的交通碳排放,其减排难度远超地面交通,因为电动航空器不仅要“飞得起”,还要“飞得远”。

航空电动化被正力新能视为其“陆海空”全场景电动化战略的关键一环,通过航空电池切入电动固定翼飞机、eVTOL等领域,可实现从地面交通到低空经济的全面覆盖,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这也是响应政策指引和全球ESG导向使然。陈继程指出,自2023年来,中央与地方密集发布了众多鼓励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正力新能作为关键零部件制造商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上市企业,积极响应政策指引,发挥自身作用。正力新能已将实现“零碳社会”视为公司愿景,将通过航空电池推动航空领域脱碳,助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从车用动力电池供应商变为“陆海空”零碳企业,这是正力新能制定的新目标。但现阶段,发展航空电池意味着高研发投入和高成本付出,这同样对企业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对此,陈继程认为,正力新能发展航空电池主是为了开辟出另外一条赛道,只有这样才不会在车规级电池行业中“内卷”下去。

江柯成补充说:“对于正力新能这样一家营业额即将破百亿的企业来说,航空动力电池的项目的数量较少,生产规模相对汽车也更小一些,所以在成本上完全能够负担得起。但是所带来的收益,更多的是技术、品质、品牌、价值方面的,这种无形资产的提升,要远大于投入带来的负担。”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